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炎炎 上海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获悉,近期金融监管部门召集部分保险资管公司开会,要求将理财产品通过保险资管通道配置银行存款的比例限制在80%以内,另外,控制存款行集中度,要求资金端和资产端更加分散。
(相关资料图)
从存款行集中度来看,目前这类理财产品通过保险资管主要投向几家大行存款,背后的考虑主要是资产和机构的稳健性、安全性。
一位保险资管机构人士对记者透露,近期监管筛出几家保险机构的少数产品,给出了整改意见,要求不完成整改不能新增此类产品。
21世纪经济报道曾经独家报道,从去年11月债市风波至今,一直有部分理财产品波动很小、基本不出现回撤,甚至收益率还比较稳当。客户经理宣传是因为底层资产中存款等低波动资产占比高,所以收益率才那么稳定。实际上这类稳当的资产就是存款。但是,这类存款资产实际上并不是同业存款,而是理财子公司嵌套一层保险资管计划投资的银行协议存款、定期存款或大额存单,利率比同业存款高。虽然看似低波动甚至无波动,实则暗藏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产品期限很短,而投资的存款往往是三年期的),甚至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相关报道见:独家|银行理财借道保险资管大配协议存款,“稳波神器”暗含期限错配风险)
“网开一面”
有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最为热销的就是这一类存款打底的产品,他们很多固收产品通常在一个产品中配置80%的存款,以及20%的信用债,用存款收益熨平信用债可能存在的波动。也就是说,按照最新监管要求,他们的产品中配置存款的比例刚好“达标”。
某大行理财子人士也表示,目前除了少数过度重仓存款、甚至100%投存款的产品,大部分银行理财还是在本次要求的80%的范围内配置的。
“之前我们也基本是比照80%的线去做的,因此绝大多数产品不会受到影响。”上述理财子人士均如此表示。
数位理财子公司人士和保险资管人士对记者表示,本次监管要求比较温和,“网开一面”,并没有全面禁止此类大部分资金投向存款的产品,只是对少数保险通道进行点名整改,对于过度投资银行存款的产品要求整改。这或许是有如下几个考虑:
一是在稳增长、扩内需的诉求下,今年金融业信用扩张加速,具体到银行业来看放贷压力增大,资产端扩张之后,资金端也有多募集存款的刚需。
二是存款相对于非标、私募债以及以城投为主的欠发达地区信用债等等其他资产而言,除了一些极端情形下,其实是较为稳定的资产,当下环境中监管或许对理财投资存款有一定的容忍度。
三是去年债市调整以来,理财确实出现了募集资金难的情况,这也是资管新规以来首次出现持续的规模缩量,行业信心和客户信心需要建设,突然叫停正在热销的产品会造成理财规模进一步坍缩。
“一方面,城投不出风险才是目前监管最为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理财子公司现在能用来做稳定打底的资产太少了,所以目前都在卯着劲抓紧时间拿,这都是被规模压力倒逼的。”一位资管业内人士表示。
未计入流动性受限资产
其实银行理财并不是近期才通过保险资管配置存款的,而是在两三年前就开始做此类产品,但当时并没有大规模宣传此类产品,而且在债牛的年份,这类产品竞争力也不强。但是2022年这类产品开始膨胀,去年11月债市调整之后,不少以信用债投资为主的固收产品破净,为了迎合投资者和渠道方,理财公司大量推出这类存款产品,粗略估计这类产品的规模已经突破万亿元。根据记者了解,目前部分大行、股份制银行在做“存款类理财”方面也比较激进,因为收益率不错,并且没有波动。
为何要通过保险资管走一个通道呢?从理财公司的角度看,通过保险资管去银行存款属于一般性存款,价格比同业存款要高一些。从存款银行角度来看,虽然整体超储的情况突出,但拉存款的分支机构还是比较欢迎一般性存款的。
但当下理财投资存款的最大问题在于期限错配严重。理财产品期限较短,很多是半年、三个月、60天产品,甚至是日开产品,大量投资这类保险资管计划,底层对应的是三年期协议存款、定期存款或者大额存单,存在非常严重的期限错配,暗藏流动性风险。
其实,根据《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理财产品借助保险资管计划投资三年期协议存款、定期存款或者大额存单,应该算作流动性受限资产,按照流动性管理办法需要控制投资比例,上述文件要求单只开放式公募理财产品,直接投资于流动性受限资产的市值在开放日不得超过该产品资产净值的15%。
但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很多理财产品将投资的存款算在债权类资产之中,并未穿透计入流动性受限资产。并且毕竟是通过保险资管来投资的存款,有些保险资管产品也是每日开放的,尺度比较宽松的理财公司不会将其计入流动性受限资产。有些较为严格的理财公司则会按照15%来制定单个产品投资存款的额度。
不过今年以来,也有一些理财子公司不再将规模指标放在首位,因此“卷规模”的风气稍稍下降。
“我们目前主要关注和考核客户满意度,放在第一位,公司内部也在逐步弱化拼规模的意识。”上述股份行理财子公司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