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微信支付宣布要对大学校园内除交学费以外的支付场景收取手续费,部分场景的手续费高达0.6%,为此,多所高校同时发布公告,称将暂停使用微信支付。

很快,#多家高校下月起停用微信支付#这一话题就登上了热搜,微信支付也很快便发布了道歉声明,表示在沟通时存在误解,但同时也一再强调,收取手续费是因为“成本问题”。

这么说,不少网友可就表示看不懂了,当下微信支付的线下渗透率已经接近90%,几乎全中国的老百姓都在用,商家收款、消费者提现样样都要收手续费,那么微信支付的成本压力到底在哪里呢?


(相关资料图)

1

既要流量,也要利润?

在“微信支付收取高校手续费”一事刚被报道的时候,其实网友的意见还是两边倒的,大部分网友都认为微信支付在其它渠道上赚的手续费已经够多了,就不应该再对高校下手,毕竟高校属于非盈利性质事业,微信也不差这点利润。

但也有部分网友认为,在商言商,微信支付不收手续费是情分,收费也是本分,这是微信支付团队自个儿的运营问题,就不该被网友置喙。

虽然评论还不至于一边倒,但微信支付还是很快出来道歉了,表示这次“一刀切”的操作有点粗暴,但强调校园非盈利场景还是零费率的,即将收取的费率也没有0.6%这么高,本次调整的对高校盈利场景的优惠费率为0.2%,并且这0.2%的费率里,微信团队只收一半,另外的0.1%是要给到第三方技术合作伙伴的。

而且,如果微信团队持续对盈利性的校园场景收取零费率,将会挤占教育补贴资源,增加了成本,言下之意就是,手续费还是要收的。

不过,或许是意识到此事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高校事件发酵几日后,微信团队就重启了一度被取消的“提现免费券”。大家从微信账户提现到银行卡,是需要收取0.1% 的手续费的,但有了“提现免费券”后,就可以抵消部分要收取手续费的额度。

但网友很快就发现,这“提现免费券”压根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最早在2016年就有了,只是之前每次最多只能抵扣1000元的额度,现在则升级到2000元,一个月下来每个用户最多可以抵扣1.2万元的额度,还是有限额的。

而且免费的东西往往才是最贵的,要领取“提现免费券”,用户首先得使用微信支付,付款次数可以领金币,最后才能用金币来兑券,又或者用金币兑换其它商品。

说白了,微信这是希望用户多停留在APP上,用户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给其它业务带来流量和点击,对资本家来说并没有什么免费的午餐,说到底这招还是想“引流”。

2

支付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当然对用户来说,如果愿意花点时间和精力,点点手指就能薅羊毛,还是一波聊胜于无的优惠。

而对腾讯来说,如果这么点优惠能换来更多的流量,那更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近年腾讯的增值服务,包括腾讯游戏、视频、音乐等数字内容业务和社交网络业务,均开始呈现出放缓的趋势。

腾讯2022年的增值服务业务收入较2021年同比下降了1%,网络广告业务收入则同比下降了7%。相较之下,其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去年同比增长了3%,且从2021年一季度开始就一直站稳腾讯第一大收入来源的位置,在腾讯整体放缓的基本盘中,更是难能可贵。

而在互联网寒冬中仍能维持正增长的金融科技业务,很大一部分收入就是由微信支付所贡献的。据德邦证券2021年的分析,商业支付业务实际上占到了腾讯金融科技收入的86%,而去年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的收入为1771亿元,这么算下来,去年腾讯光是收手续费就拿下了1523亿元的营收。

而且,微信支付不仅收入规模庞大,还比其它业务更赚钱。马化腾曾在2016年对媒体表示,微信转账的成本一个月就高达3亿元,现在好几年过去了,即便成本费用有所增长,但相较于千亿的收入来说,这成本和收入怎么看都不是一个量级的。

德邦证券曾进行测算,假设微信支付的成本费率为0.15%,按线下0.38%、线上0.6%的标准费率测算,腾讯线下、线上支付的毛利率分别可以达到61%、75%。作为参考,腾讯今年一季度的整体毛利率为45%,果然赚钱还是要看“微信支付”。

当然,要说腾讯“躺赚”,可能也不太对,毕竟机器、人工成本也需要钱来维护。马化腾在去年末的内部员工大会上也表示,未来腾讯还要继续降本增效,要形成习惯。

但至少在微信支付这块,腾讯就相当于是简单粗暴的“收人头税”。目前,微信支付的日均交易量可是高达10亿笔,对于手握社交王牌的腾讯而言,除非其它平台有创新技术和庞大资金的支持,否则又有谁能取代微信,抢走它的“支付生意”呢?

3

“先免费,后付费”的陷阱

但也正是因为微信支付有着坚不可摧的“规模壁垒”,才会引来更多的吐槽。

在2016年以前,微信支付、支付宝都以“零费率”作为主要的推广方式,通过免费使用让更多人习惯手机支付,但在用户规模越来越大之后,平台就开始提高收费标准,这样的落差才是用户感到失望和心寒的原因。

而且,微信支付每次都抢着打响“收费第一枪”。微信支付是在2016年3月开始收取提现手续费,而支付宝则于同年10月才开始跟进。这一次也是,支付宝还没开始对高校场景收取手续费,微信支付就着急先出手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支付宝背靠阿里系电商平台,用户购物后的资金,都会在支付宝上停留一段时间再转账给商家,支付宝有这些沉淀资金,能缓解一定的成本压力。相较之下,微信支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业务板块,并没有这方面的资金优势。

另一方面,正如上文所言,这些年腾讯金融科技业务收入在集团总营收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了腾讯增长的重要引擎。如此下来,即便明知道率先提费可能会影响口碑,但腾讯手上的好牌也不多了。

当然,“先免费,后收费”这样的套路我们也并不陌生,外卖平台一开始也是采取配送费免费的套路,当大家习惯了快递送上门的便利后,就开始不断提高配送费,甚至还会通过大数据杀熟,让配送费翻倍。

在网约车平台中也是如此,在曾经的滴滴、Uber大战中,打车可能比公交车还便宜,消费者又怎么会拒绝呢?一旦习惯了动动手指就能叫车,谁又想回去挤公交呢?

这其实就是互联网平台惯用的“烧钱”模式,一旦平台实现了一定的市场规模,有了提费的底气后,自然就会进入获取稳定毛利的“收割”阶段。

也曾有人大代表提出过异议,其认为微信支付等平台利用市场优势地位,向个人和商家收取手续费,并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市场运作规律,也损害了广大经营者和微信支付用户的合法利益。

正如前两年生鲜赛道风口正盛时,央媒也曾下场批评一众互联网企业,让大家别老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去跟小商贩抢生意,这话到现在也同样适用。

科技的变革创新,本应是为了让老百姓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成为搜刮群众的刀子,大公司就应该有大公司的格局和风范,只盯着几毛几元的生意,还不如想着怎么干点实事。

这些年,腾讯手握“微信”这张王牌,坐拥10亿的用户规模,可以说掌握着互联网生态中最大的流量池,能够源源不断为其它业务导流,但也让其变得有点“偷懒”,比如被用户吐槽游戏业务疏于研发。但腾讯的“老本”,总不能一直啃下去吧。

推荐阅读

更多 >

最近更新

更多 >